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

那噓聲,是不是因為LV樣衰?

還是暫且不講Louis Vuitton,先講 Tate Modern。

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 ,主要收藏自1900年起的當代藝術名作,營運除有政府撥款外,主要靠私人及慈善基金與個人捐獻,以及尋求企業贊助。UBS、Bloomberg等由泰特美術館2000年開館以來,已經是企業贊助的中堅分子。藝術館與商業機構攜手合作,做得好的話,往往雙贏。藝術館得到所需經費舉辦心目中想辦的展覽,商業機構贏得商譽,並以軟性手法接觸更大目標受眾。

倫敦泰特美術館接受商業贊助範圍廣泛,以去年為例,除非常設展覽如Street Art (Nissan Qashqai 贊助),還包括藝術教育如turbinegeneration project (Unilever 贊助) 及家庭同樂節目如Family Zone (UBS贊助) 等等。

類似的商業贊助,在外國藝術館行之有年,非常成熟,成功例子亦多的是。沒有人會否定其對推廣藝術、讓藝術活動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好了,講番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當代藝術展覽一事,為甚麼會引起藝術文化界連串噓聲?

噓聲原因一:認為政府不經大腦給商業機構利用,騎刧了藝術平台抬高品牌並為自己大賣廣告。

噓聲原因二:更呻笨的是,借出場地之餘還補貼了600萬支出,卻無尚光榮地向外界宣稱執到平嘢,用少少錢就辦到一個高水準展覽。

我認為,今次 LV和香港藝術館絕對值得噓!

首先,我們應攪清楚件事,今次這個名為《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展覽,主要藝術展品均由 LV提供,表面證供看來,策展權在 LV而非香港藝術館,即使香港藝術館不斷澄清說展覽不會出現 LV商品,但從媒體發放的消息,得知 LV絕版旅行箱及其他古舊LV物品亦會同場展出。當然策展者會以上述物品具有藝術價值作辯解,但當展覽以“路易威登” 命名,由“路易威登”策劃,以及除展出“路易威登” 之外不涉其他商品,那麼整件事已無可避免跌入“賣廣告” 層次。

這裡不關乎展覽內容的藝術價值,“賣廣告”都可以做得很藝術,正如今次,LV用當代藝術展覽為名,內容卻主要為LV品牌服務便是一例。以推廣品牌而言,確是高手之作。如果這個展覽在 LV 的旗艦店舉行,相信大眾並無異議。但在香港藝術館展出,並花了我們納稅人600萬為其作宣傳教育費用,實在有刧貧濟富慷小市民之慨之嫌。

事實上,同為法國一線名牌的仙奴 (Chanel) 亦於去年在香港搞了個藝術展覽,它的做法是租用了中環舊天星碼頭對出的停車場最上層,並搭建了由名建築師 Zaha Hadid 設計的展館,令人至今津津樂道。同期在 Chanel 的中環旗艦店,亦有多件藝術創作展出。

Chanel 這個展覽的啟示是: 商品宣傳主導的藝術活動,由品牌自己出錢出力,咁至係路!

今日報章報道香港藝術館館長鄧海超慨歎政府每年只撥1,000萬予藝術館舉辦展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尋求類似和 LV 的合作,冀能舉辦一些吸引市民參觀的項目。

怒我直言,請鄧館長參考倫敦泰特美術館尋求商業贊助的模式。藝術館要對自己的項目有策展權,才能將願景和目標付諸實行,被贊助商牽着鼻子走的話,我們不需要你。因為,一個識把展館場地租出去並取得好價錢的地產代理已經做到呢啲嘢有餘。而LV這種展覽,由LV出展品、負責展品運費和保險等支出,再由香港藝術館負責提供場地及宣傳費用,和租場出去給人做展覽相去不遠。

藝術館找商業贊助,香港有排學。現成的香港藝術館都搞到唔湯唔水,西九卻還有十幾個場館陸續有來,我們有足夠人才處理及支援有關事宜嗎?再問一次,西九,are you ready?

6 則留言:

匿名 說...

日前路過中環LV店,看見窗橱藝術館的宣傳,摸頭不明兩者關係,剛巧看見此文,就知道當中一些基背境資料,謝謝!

商業目的也好,提倡藝術也好,多些人參予已是好事,香港一直都不是藝術文化市,若要她ready才攪西九,等到蚊瞓。

Cynthia Lau 說...

"商業目的也好,提倡藝術也好,多些人參予已是好事" 這大前題我是同意的,問題是:提升香港這個城市的文化素質是不是一定做一個西九文化區出來呢?我的看法已在較早前寫的“西九咪搞”及“維也納啟示錄”說過,有興趣可以翻看。

一個城市及其居民的文化藝術修養,不是做了硬件(例如做多幾個藝術館)便會馬上提升的,建造這硬件的200多億,要是用來投放在藝術教育及培訓藝術管理專才、資助藝團及藝術工作者、培養策展人等等工作,讓香港有多些喜愛看表演和展覽的觀眾,讓藝術工作者有多些資源辦演出和展覽,讓他們可以和國際其他藝術工作者多交流,這樣的話,才真正能長遠提升這城市的藝術文化素養。要是政府能這樣做,我是瞓身支持的!

謝謝留言,要多上來呀!

匿名 說...

昨天經濟日報剛提到是項項目,可以一看,是在副刋的時裝版。

週末時,看到黃德森的訪問,提述到當年他們傾盡家財自資到歐洲集訓,和珊珊共啃一個空心麵包,猜拳睡街,差點冷死,就是這群儍小子的熱情,有前無後,打死罷就,香港才有一面土生土長的奧運金牌.

在藝術文化和體育上,香港都缺乏先天條件,
要在這兩方面創出成就,必要抱着殉道者精神,同時積極想着:「我呢一代唔得,下一代一定得!」

是激勵?還是潑冷水? well...depends

Cynthia Lau 說...

Re: 在藝術文化和體育上,香港都缺乏先天條件,要在這兩方面創出成就,必要抱着殉道者精神,同時積極想着:「我呢一代唔得,下一代一定得!」

的確,藝術工作者需有無比意志、耐力及殉道者精神才能夠創出成就,不單香港,全世界都一樣,那個年代都沒有分別。也不是甚麼潑冷水的話。對文化底蘊薄弱的城市如香港而言,我更關心的是政府搞西九的失衡配對, i.e. 硬件超標而軟件及觀眾人數追不上。

與我們一水之隔的澳門,文化藝術氣氛比我們濃厚得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澳門人比我們有多一分閒情。去看文化藝術節目,心裡面是要有“閒情”的,若果以本市學童那種趕場上補習班及興趣班的心情去看節目,是totally defeating the purpose,亦不能夠讓藝術文化在心底紮根。

用錢在文化藝術項目上是功德,最好攤長慢慢用,有些事情,欲速則不達。

P.S. 沒有買《經濟日報》,錯過了,有連結嗎?

謝謝留言。

Water Moon 說...

只是覺得,包裹著展覽館下的大海報,香港那張,真的很像男人去叫雞,好肉酸。

Cynthia Lau 說...

甚有同感。謝謝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