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偶遇


全球首屈一指的現代藝術館,均會有Calder的動態藝術(kinetic art) 藏品。原來藝術家與美國康湼狄格州淵源甚深,曾於其首府Hartford市定居,訪友禮物經常是手到拿來的自家創作。是以該市美術館 Wadsworth Atheneum Museum of Art,麻雀雖小,Calder藏品則不成比例地偏多。我喜歡Calder的簡單天真,是日偶遇,喜不自勝。



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

暑期最後習作

每次以為買齊卻永遠發覺有甩漏,又或者是:北美那種既大且專的超級購物點,價錢之吸引與花款之繁多,會令你不期然相信,之前在清單寫下浴巾數目兩條替換床單兩套等等實在考慮不周,必得添多一件半件至啱數。

明明是來補買一個食物盒,最終成交卻是幾大袋。

是夜執拾行李,MM把新舊衣物兼日用品全數齊齊整整安頓好。

算她本事。


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

雙撲


棍網球(Lacrosse)最早出現於公元12世紀,兩隊球員使用類同捉蝴蝶的長柄捕網作攻守工具,以接收隊友或攔截敵方傳球,務求把小球送進對方龍門。

據說加拿大原住民傳統玩法唔係人咁品,每隊可由100至1000人,場地由500米至3000米長不等,日出而作打到日落,打足兩三日。名為比賽,實乃祭祀儀式。

MM忽然對lacrosse 產生興趣,逛運動用品店看見有塑膠玩具版發售,她老爸自覺義不容辭,馬上付鈔。

然後父女兩人,在草地上撲呀撲,撲到日落。

2014年8月27日星期三

獨自偷歡

大大細細興高采烈到機動遊戲樂園嘻哈踫撞廝殺,我於是有時間,靜靜幹掉一整條粗鹽杏仁粒三角朱古力,以及餘下四分一本韓良露最新著作《文化小露台》。

2014年8月26日星期二

這才叫活化


紐約哈德遜河 (Hudson River) 一個山丘之上,有一系列古建築群 。The Cloisters,由五間歐洲中世紀修道院部分建築重新組合而成,除收藏遠至12世紀的聖像、畫作、雕塑、聖物,並特別參照典籍描述的花草植物,透過專家巧手,把千多年前的園林重現。

這才是真正為舊軀殼注入新生命,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把歷史建築活化。

2014年8月25日星期一

好駛得

這幾天終於親身體會北美coupon的威力。懂得精明地使用通過各式渠道收到的折扣劵,減價貨品分分鐘給你再來半價。幸得工多藝熟的 J 拿着大疊贈劵隨行,一堆物品怎樣分拆配哪幾張始把優惠用盡,手到拿來。

歎為觀止。

2014年8月24日星期日

早起的鳥兒有潮吃


Dominique Ansel Bakery ,位於紐約蘇豪,由2011年11月開業始,獎項像蟻往蜜糖罐鑽一様排隊送上門,包括紐約最佳餅店。主理人Dominque Ansel 被譽為紐約Willy Wonka,令人着魔的點子水蛇膥咁長,最出名的一款名為 cronut,即croissant牛角包及donut炸甜圈的混合體。外形像donut,中間切開,你會看見層層疊疊像croissant般的酥皮。由於造法繁複,每日限量供應。想吃?請於上午8時開店前排隊恭候,每人限買兩個。建議來朝時間為6:30 am,7時之後到埗者,請做足向隅心理準備。

一場來到,就唔差在瞓少一頭半個鐘。

把鬧鐘校至4:30am,5:45am驅車出發,6:30am抵達,與比我們更早到的廿餘人一起在黃色小舖外痴痴地等。未幾,人龍已繞過小球場轉角,我們暗暗為自己能準時彈起床的意志派了一個"like"。

7時左右,店員給人龍派餐牌,7時半,有流動㗎啡車方便大家為排到痠軟的雙腳打氣,8:45分,餅師把剛出爐的迷你瑪德蓮餅拿出來予大家分享,8點正,首25個迷哥迷姐率先可以進入店內選購心頭好。又過了約30分鐘,卒之輪到我們。

除了用盡配額買了六個 cronut ,亦一併選了一些蛋糕及餅食。回到J和H的家,急不及待切開cronut分吃。我有心理準備名大於實,怎知道,名不虛傳。甜度剛好,也不油膩,棒!




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氹氹轉


喜歡紐約高根漢美術館 ( The Guggenheim )。

地方雖小,勝在一氣呵成。一條螺旋斜坡由地下直通最高層,沿路牆壁便是展覽點,有如山陰道上,目不暇給。即使展出的藝術品不合口味,像今期專題義大利未來畫派,雙腳未及痠軟便已看完,不好意思抱怨。

話分兩頭,今趟仍有一些令我心花怒放的小展覽,包括 Kandinsky於1901-11年期間,仍未步入抽象派畫風的多幅傑作。

百看不厭的,終究是美術館本身。

Frank Lloyd Wright 1959年 劃時代之作。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

補數


是夜,T 擕來加州一級酒莊出品一起晚飯。 Opus One,醇滑芬芳,和令人頭痛的哥普拉,不可同日而語。飯桌之上還有風趣的長輩,給我們娓娓道來如何以一生時光填補二次大戰時沒法上學的遺憾。

讀書可以救命。

長輩如是説。

一枱晚輩,專心受教。

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失手教父


哥普拉身兼電影教父及義大利人,識飲識食是其本份。然而,他掛頭牌的加州酒莊出品,據我們在零售點用影迷心態連掃兩支試飲後得出結論:隔行如隔山。

平庸簡單,毫無性格。

神人,有時亦凡人矣。諗真,其實又幾可愛的。

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花王


這邊是小馬,另一邊臉其實是恐龍,中間裂開,高低有點不一,像立體畫派的繁花版。

它叫 “Split-Rocker”,高37呎,重150噸,內藏不銹鋼浮雕,外植50,000株植物,當代有價有市的美國藝術家 Jeff Koons 又一鉅獻。今日路過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廣場,被此超可愛龐然大物改變步行路線,遠觀近賞,皆美不勝收。 “Split-Rocker” 2000年於法國東南部亞維儂之Palais des Papes 首展,其後移師凡爾賽宮及瑞士巴塞爾 Fondation Beyeler 以饗各地藝術愛好者。

這座藝術品最美妙之處,是設有內置灌澆系統。藝術家一方面努力令作品據其想像現形,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把作品最終面貌交予上天定奪。哪些植物能獲天澤垂愛? 哪些不能與新環境相濡以沫?在掌控與放手之間,我們思考得到和失去的定義。

“Split-Rocker” 是 Jeff Koons 繼1992年 Puppy 後另一妙筆生花之作,上世紀90年代與他在位於西班牙畢爾包的高根漢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相遇,40呎高的小狗披着滿身鮮花矗立美術館門外,與其剛堅的鈦金屬外觀構成有趣對比,相生相融,是我最美麗的風景記憶之一。

相關網站:

2014年8月19日星期二

一條生路


上世紀30年代,紐約曼克頓為舒緩城西工廠區日益繁忙的交通,把鐵路升上離地面30呎高的架空天橋,並命名為 The High Line。

1980年,高空鐵道功成身退。路軌廢置多年,命運與所有被時代步伐拋離的事與物雷同,開始被人質疑存在價值,下一步將走向遭下令拆卸的末路。

一群有心人於1990年自發組成社區非牟利團體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希望留住這段城市歷史。與紐約市政府磋商後獲得支持,將之活化成為一個再度為社區增值的公共空間。

眾志原來真可成城,19年公民運動,換來長達一哩的空中花園 。

The High Line 於2009年重生,鐵路軌上與石塊縫隙生滿各色植物,帶飯的上班族從此多了一個午膳好去處,由這條去那條街,亦多了一個不用吸汽車廢氣的選項。環境改善了,附近物業隨之升格升值,皆大歡喜。

多麼勵志的故事。希望有日在太平洋另一端上演。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我在墨西哥餐廳踫見Malcolm Gladwell

 
              
                   
他在我喝檸檬水時,講了一段他童年初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故事。

Malcolm 的英格蘭裔數學家父親得悉附近有個榖倉慘遭祝融毒手,開車帶同他們幾兄弟響應傳統門諾會信眾呼籲,一起加入重建行列,幫忙列隊傳木材、釘門窗等工夫。門諾會信徒奉行不用電器及現代科技的簡約生活規律,只穿黑與白,臉上鬍子刮得乾淨,最快捷的交通工具是馬,和蓄長鬍子駕標緻牌旅行車並幾乎每日都打領帶的Malcolm 爸爸,完全是徹頭徹尾兩個世界兩類人。

一個為鄰里重建榖倉的目標,卻令他們自然滋生了默契及團隊精神。

和而不同,大概便是如此吧。

Malcolm Gladwell 應美國近年爆紅墨西哥餐廳連鎖店 Chipotle 之邀,與另外九位份量超群的作家及喜劇演員,共同參與一項名為 "Cultivating Thought - Author Series "的計劃,分別為餐廳撰寫一段小品,配上插畫印在紙杯之上,期望為數碼世紀的低頭族帶來多一點話題和另一些空間。

MM 今天的午餐良伴是 Jonathan Safran Foer,小說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作者,亦是這個計劃的原創人及策展人。

幸會。


相關連結:





2014年8月17日星期日

雙倍上

帶了韓良露的《文化小露台》上飛機,剛看到她把印度各地不同的咖喱風味寫得津津有味之際,瞥見A的屏幕在播印度電影《美味情書》(The Lunchbox),書裡頭提及的穠麗顏色與勾魂味道,意想不到地以另一種的形式同步展現眼前。

The Lunchbox 是 Ritesh Batra 初執導演筒之作,並兼任編劇,故事以一個為丈夫做的住家飯盒被誤送到另一所辦公大樓的陌生人手上開始,帶出一段因美食撮合的文字往還和緣份。劇本藴藉細緻,影像飽滿流麗,剪接詩意巧妙,盡露大將之風。月前在香港上映時已經想看,事忙錯過了,今回誤打誤撞,竟由韓良露先來導讀,雙倍滋味。


2014年8月16日星期六

溫暖牌

放假前的工作天,收到喜歡的朋友擲過來充滿能量的電郵不特止,竟重遇散失多年的舊友。她在我打算離開咖啡室那刻,上氣不接下氣坐進我和等了她好些時的友人身旁。

然後少不免叠晒聲嘰嘰喳喳update不完。

於是發現,無論我們以為自己走了多遠,究其實,依然是在同一個圈子打轉。

對此,我絕非抱怨。

反而,覺得溫暖。


2014年8月15日星期五

交換

MM為她的行裝再添兩本巴哈。

投桃報李,她拿了兩本看完的小說送我。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好事成箱


MM 為首個高中學期執拾行李,統共兩大個旅行箱。其一是她的衣履鞋襪被鋪,另外一個,如圖。

是她打算這學期看的書,包括近期至愛杜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另及馬奎斯、村上春樹等名著。另有喜歡的琴譜、單簧管樂譜,以及幾本年前我在台灣買給她的中文書,主要是張曼娟的。滿滿而充實,看着,替她感到幸福。

“ 樂譜除外,其他我會全數在聖誕假期前看完,並把把它們帶回來。” 

看不完其實沒關係,人生路漫漫,暑假看一點這些,神迷一點那些,待某一天時機成熟,再看完其餘那些,也無不可。

書在,因緣在。



2014年8月13日星期三

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前途解密

三十年前,香港經歷大時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問題簽署聯合聲明,香港將於1997年歸還中國。當時年少懵懂,每日沸沸揚揚的新聞頭條僅如水之於鴨背,並以為1997不過是一組遙遠的世紀末數字。誰知光陰彈指過,1997年那個暴雨縱橫的夏日仍歷歷在目,卻原來已是十七年前。香港這夏,同樣暴雨連場,鬱躁難當。各方矖馬,一觸即發。有線電視新聞專輯,《前途解密三十後》,因而特別值得收看。尤其是只懂政治表態,卻乏政治手腕的任務執行人,溫故而可知新。

8月11日起一連五晚,有線電視新聞台8時30分。

2014年8月11日星期一

無佢咁好氣

我們的好朋友想跑,我不自量力奉陪。斷斷續續跑了三大個圈,他卻意猶未盡。我受林蔭下的涼風唆擺,將餘下的任務交給A。

幸好已經立秋,否則,中暑都似。

2014年8月9日星期六

充滿力量

一周之末,下班後開完快樂的義務工作會議,和摯友及熱心的年輕人吃頓愜意的,然後走路回家。

太圓滿。

2014年8月8日星期五

囊中物

MM有一對掏心掏肺喜歡的猄皮鞋,我則毫無感覺完全不過電。很久之前她已想擁有,冬季大減價過去了夏季大減價又近尾聲,我仍然無意更改這鞋在消費榜上的排名。

今年暑假有點特別,不但長而且熱得猖狂,為了喚醒MM癱軟的四肢和被高溫融掉的意志,我和她約法三章。只要她一星期看完三本書,暑假完了她便可以和她心愛的鞋子,一起上課。

" 四本。有挑戰性我才有鬥心。" 我面前的女孩閃著亮晶晶的眼睛還價。

講得出做得到。

今天,任務完成。

購自特賣網站幾天前速遞運到的炭黑色猄皮綁帶鞋,歸她。




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咁都得

我把一疊舊報紙如常放在後樓梯間,清潔姨姨檢起夾在中間的iPad原封不動送回來。

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午夜那場雨真的兇。如千萬條粗銀鏈狠狠鞭抽大地。

世上一切仇怨憤懣,如果因此都宣洩了,就好。


2014年8月5日星期二

錫晒佢


MM 以她在網絡留連以千小時計練就回來的時尚達人觸覺,給我挑了一連串貼心禮物。潤唇膏、護手乳和護膚霜,包裝漂亮、香氣清雅、質感怡人。不過,最受用還是那句:You are the best mom ever.”

我不客氣就認了。一日咁多啦!

2014年8月3日星期日

芳鄰

我們的住處就是這般神奇。鄰居非僅是點頭之交,且會互相關顧。佳節派對,遠方手信,順風便車,不一而足。今天,和搬走了兩年有多的街坊聚舊,孩子們在客廳嘻哈談笑,我們在飯桌喝啤酒聊天,然後發現,不經不覺已經識了十多年。

MM中途和好友A WhatsApp,A 異常驚訝:" 我們和鄰居,記憶中好像未說過一句話。"

正常的。我叫MM安慰她。

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每當變幻時

我們趁雨剛一大滴一大滴下時衝上行人天橋,於暴雨殺到前衝到地鐵站。列車駛進高架路段,但見雷電交叠,濁雨滔天。到得下車,雖未至於陽光普照,至少腳下那片地,仍然乾爽。

Phew!

2014年8月1日星期五

母親的告白


現在才看《告白》,果然結構精妙,情節鋪排充滿節奏感,心理描寫細緻入微。作者湊佳苗以爆炸性高潮收筆,效果懾人。

身為母親,對小說裡頭三個母親角色有一種特別的觸動和聯繫。一個是單親在職媽媽,一個是溺愛兒子的怪獸家長,還有一個是拋下兒子追尋自己幸福的女強人。她們對子女不同面相的愛,最終皆衍生罪和恨。一面讀,不禁一面思量和女兒相處之道,可有臻善之處。

愛,要不斷練,不斷學。終一生,都是最重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