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上學記》讀後 -- 之一


旅行的時候,我通常會不自量力帶幾本書一起去。這次去法國,在行囊內,其中一本就有何兆武老先生的《上學記》。
這本書吸引我的,並非現年91歲的何先生擁有的亮麗履歷,包括: 1. 他是中國舉足輕重的歷史哲學學者; 2. 於上世紀50年代起,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凡30年; 3. 他自1986年始擔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及4. 他熱愛翻譯。即使在文革期間,在參與無人可以倖免的殘酷運動之餘,竟偷空兼“魯莽”地翻譯了西方重要思潮著作,包括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及康德的《歷史批判文集》。
這本書吸引我的, 是以何老先生少年時代到在西南聯大的七年所見所聞為經,記述一個經歷日本入侵、國共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怎樣在炮火連天的土地上,孕育了近百年陣容最鼎盛的文學、科學、哲學、藝術和思想家。隨便數數,書中提及在西南聯大教書的便有錢鍾書、陳寅恪、聞一多、胡適、華羅庚,同期上課的校友有楊振寧、殷海光、汪曾祺和世界級數學家王浩等。
何老先生毫不含糊地點出,中國那段時期精英輩出,關鍵在於「自由」兩個字。
學術自由非常重要,或者說,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不然每人發一本標準教科書,自己去看就是了。 -- 頁125
老師多講各的見解,對於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得多,學生思路闊了,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師的觀點,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公開反對。 -- 頁127
大半世紀後的今天,在相對安穩承平的此時此刻,希望我們不要有愧前賢,越活越不知所謂。

1 則留言:

匿名 說...

1000 x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