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上學記》讀後 -- 之二


91歲的何兆武先生,花了不少篇幅憶述少年時候親歷的「一二. 九」學生運動。「一二.九」是指於北京由1935年12月9日到1937年春,大學生和中學生發起總共四次的愛國大遊行,表達對國民黨於日軍節節進逼下棄守北平、天津及河北省,並起用漢奸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作為緩衝地帶的不滿。
1935年12月16日大遊行是四次之中最大規模的一次。 當時未滿14歲的何兆武家在西單商場附近 。遊行之後第二天,何兆武從出門看見道路兩旁掛滿冰的樹枝,已想像到前一天的衝突場面是如何激烈。
宋哲元的二十九軍用大刀、警棍和槍托毆打學生,並用水龍頭阻止遊行隊伍,可是沒有真正開槍,所以沒有學生死,但有人受傷。第二天,各大報都開了天窗... -- 頁39
後來,仍是初中三年級的何兆武和同學一起,參加了1936年6月那次遊行。頁40這樣寫着:
隊伍走到西單被軍隊截住,不准走,開槍,但不是真正開槍,而是朝上放空槍...
《上學記》雖則開宗明義,講的是1949年之前,何老先生年少時代求學的故事與故人,但有時亦不免為日後相關軼事添補幾筆。
於講述「一二.九」見聞的第三段,何老先生忽然提到於1980年代,一個北大學生快要畢業,請他給她的論文提意見。「當時正在鬧學運…」,何先生提議她就學運做一個定量分析,看看各種態度的同學到底各佔一個什麼樣的比例。
研究結果是:約1/10是「專業」政治活動搞手,1-2/10積極擁護學運,5/10屬基本贊成,另外1/10是不問世事,只管讀書的,其餘1/10持反對態度。
這個定量分析和我們解放前的差不多... -- 頁37
以上是一生和歷史哲學打交道的何老,對上世紀橫跨幾代的愛國學生運動,所作的觀察和紀錄。




網誌相關文字:
《上學記》讀後 -- 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