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縫熊志》

我只有兩隻很笨的手,幸好它們還能夠替我捧着西西的《縫熊志》,讓我一口氣看完而不覺累。何福仁在序言說西西 “縫熊的技術不可能全面,也說不上精湛,因為她純靠左手(右手失靈),年紀不輕,為毛熊填塞棉、珠,也輸力氣,但勝在意念,具創意,像中國的文人畫,妙在寫意。”


何福仁前半部的點評,我覺得有點嚴苛,而後面稱讚那部分,則是沒有說得再對的了。


《縫熊志》由〈序〉開始已經教人津津有味,何福仁說我們原來是熊的後裔,因為我們的祖先黃帝叫有熊氏。跟着旁徵博引史籍關於熊的典故,再一跳而至記述大中華區熊藝點滴。像西西一樣,何的文字淺白有趣,寫歷史事故不但沒有發霉的味道,而且十分生活化。


本書主要收錄了西西五年來做的中國服飾熊,有些真有其人,如范蠡、西施、成吉思汗、曹雪芹等;有些則是神話小說傳奇的主角,如西王母、花木蘭和水滸英雄等,另及其他,包括西西經常帶着遠遊、她第一隻做好的熊 “黃飛熊”。


這書除了看不同的熊的造型,也是 cute 版中國服飾史,西西為每隻中國服飾熊不但做了朝代考究,亦從文學及其人個性出發,為其置裝,並且連髮型、頭飾甚至鞋履也兼顧到。體貼入微,斯之謂也。


西西為她的熊做的服飾均非常漂亮,而我更感興趣的,是她為他們做的髮型,當然,這也是作者運用她的文學修養加想像力而成的,像范蠡的頭髮,似扭繩的短馬尾在頭頂,“ 後來,蓬萊人學他們,成為浪人或武士形象。”


西西為洛神梳的則是靈蛇髻,髮式源起,據說是每天當洛神的原型甄后梳妝,一條綠蛇總在她面前盤結,讓她獲得靈感梳出不同髮髻,故以此為名。


此外,西西為卓文君做的貝殼頭飾叫步搖,因行路時搖曳生姿而得名,步搖後經絲路西傳,“ 據說三國時鮮卑的首領莫護跋也很喜歡,任何時候頭上都有這麼一頂…步搖譯成鮮卑語,與“慕容”相近,漸漸成為鮮卑慕容氏的稱號,更而形成“慕容搖樹文化”,東傳至朝鮮、日本。”


書中的熊固然令人大開眼界,關於如何設想每個人物造型的一篇散文更充滿意趣,讀畢,引起我到書架抽出沈從文沈甸甸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翻閱的興致,然後對西西這本輕靈的小書更加感激。


最後,要說《縫熊志》最觸動我的,是寫拿着風箏的曹雪芹,她收筆時這樣說:“我向我們最偉大的同行致敬。”


一句簡單的話,中國近代文學史就這麼串連起來。


着實感動。


網誌相關文字:西西的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