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香港沸沸揚揚的舊區保育、公共空間、都市景觀和居住質素等議題,安藤忠雄由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設自己的事務所開始,已用自己一雙手以微小的力量繪畫他的答案,並一小片一小片地堆拚他理想中的城市藍圖。
關於居住質素,他說:
時尚居家生活的概念也是美國的產物,但想在地狹人稠的日本國土上追求這種生活,畢竟的不切實際,日本社會應該思考的是更符合自己的生活型態,在狹小的土地上,尋找屬於狹小土地的富足。 (頁 74)
安藤其中一個答案,是令他一舉成名的 “ 住吉長屋 ”,把位於老街一排舊式窄長老屋其中一間改建,以清水混凝土把四面牆密封,卻用相等三分一面積在房子中間做了露天中庭,不但有好得很的通風和採光,還可以細意欣賞四時變化,更高手的是,在人煙稠密的市街保持了高度私隱。
關於舊區保育、公共空間和都市景觀,他說:
西歐的歷史古都,之所以沒被近代化潮流吞沒,並保存了過去的街景與建築,唯一的原因是在都市化背後,有著 “ 應該朝這個方向前進 ” 的理念。
日本的都市雖然效法西歐都市推動近代化,但引進的只有都市計劃的手法,而關鍵理念 “ 應該建設什麼樣的都市 ”,則被棄置一旁,在這樣的狀況下迎接二次大戰後的高度經濟成長期,只會仰賴經濟理論,一再重複建設與破壞的循環,最後產生了世上獨一無二的 “ 混沌 ” 都市。 (頁 111)
這番話,把 “日本 ” 兩個字改做 “ 香港 ”,於今仍然適用。
位於東京表參道綿延三百公尺長的80年老舊住宅群青山公寓, 是日本人、甚至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以安藤的說法:
對於不斷重複 “拆與建”的日本而言,是值得驕傲的珍貴美景。擁有青山公寓的表參道街景,毫無疑問是屬於大眾的存在... (頁136)
青山公寓於1960年代已有多次計劃改建,1996年 ,安藤忠雄開始參與這個重建項目,他要做的事,是要把他的構思向 100 個青山公寓土地所有權者推銷,並贏得他們於改建上每一件事一致同意。因為,只要有一個人對任何一事不贊成,改建計劃便泡湯。
安藤用了四年時間,聆聽土地所有權人的想法,回應他們的要求,解釋自己的構思和理念,終於贏得他們一致信任。
於是,我們有了 “ 把青山公寓長年守候的表參道風貌給保存下來 ” 的 “ 表參道之丘 ”。
安藤說服了全體土地所有權者把這個商場項目的高度限制在沿路的櫸木高度以下,並保留街尾一棟舊公寓給公眾懷緬昔日韶光。為彌補因以上做法而犧牲了的商場面積,商場向下發展,地下空間深三層達30公尺。
“ 表參道之丘 ” 這個舊區重建與保育的個案,令人羨慕。因為:
1. 城市沒有因為重建而割斷與過去歷史的關係及回憶;
2.小業主眾志成城,並於重建項目中繼續享有業權,繼續獲利;
3.小業主作為發展商,肯從公共角度出發作出某些經濟上的犧牲,例如不准商場租戶掛招牌,有關租金其實是頗可觀的;以及
4.建築師對城市的情意,令他在構思重建項目時,不僅只求 “ 活化 ”,更講求 “ 傳承 ”;不會以比舊日建築 “ 更豪 ” 而自豪,反而希望新的建築群化身成一道 “ 風景 ”,“ 讓過去繼續活在現代 ”。
說到這裡,突然語塞。
是,關於我們這個城市的風景,我是悲觀的。
網誌相關文字:
什麼是人生的幸福?
高抬貴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