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梁祝的繼承者們
年少時某個學校長假在澳門,母親和友人帶着我們幾個小孩百無聊賴。剛巧途經舊式大戲院,根據巨型外牆手繪海報顯示,正在重映《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是1963年邵氏經典名作,是其時時興的黃梅調歌唱片,李翰祥導演,大明星凌波及樂蒂主演,橫掃六項金馬獎。想起可以兼歎冷氣,大人們二話不說買票入場。
那是我第一次看有聲有畫的梁祝故事。除了對點極唔明的梁山伯有些不耐煩之外,我記得我喜歡把祝英台演繹得慧黠可人的樂蒂。至於黃梅調,沒感覺。
來到九十年代,徐克重拍《梁祝》,並為故事增補了豐富的時代肌理,突顯東晉被 “門弟” 二字卡死政治與婚事,由台灣的吳奇隆和香港的楊采妮領銜主演,拍得青春爽朗,結局因而顯得特別悲愴。我喜歡電影的美術設計及造型,卻對音樂毫無印象。
2014年5月,林奕華把梁祝故事搬上舞台。《梁祝的繼承者們》,是一齣有16首原創歌曲的音樂劇,由台灣及香港年輕演員擔綱演出,開場的清唱 ( a cappella ) 已先聲奪人,其後無論合唱或獨唱,均是水準之作,更重要的是:充滿個性。坐在我身邊的 A 尤其喜歡那個中性打扮的女演員,真係高音準中音甜低音勁。於劇終自我介紹,得悉她的名字是張國穎,香港人。噢,真開心。
《梁祝的繼承者們》着眼點和以前的梁祝故事不一樣。它抹去時代背景,梁祝時由男演員演時由女演員演,他們受教的地方是藝術學院,而不是私塾。它一直在問“我”是誰?以及藝術是甚麼?本劇就是導演對這個兩問題交出來的功課:抹去分別心,不以性別、年齡、出身、宗族定義 “我”;不以拍賣價、輿論、口碑、票房定義藝術。而這個追尋純粹的過程,就是人生。
《梁祝的繼承者們》,本週三至週六尚有四場,於葵青劇院上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